种痘并发症

种痘并发症

概述:因接种减毒痘病毒疫苗后在皮肤黏膜上发生的异常反应称为种痘并发症。  种痘是通过接种牛痘苗获得对天花免疫力的方法。牛痘苗即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是经过长期和复杂的传代选育所获得的一种人工变异减毒株,接种后只引起局部痘疹而不会导致天花发病。种痘是预防天花的根本措施。世界各国曾经实行牛痘普种制度,婴儿于6~8月龄时给予初种。以后每隔5~6年复种1次。此外,对出入境机场、海港、边关工作人员,跨境交通工具的司乘人员,出国人员,传染病及防疫工作人员亦应安排复种,并且每2~3年复种1次。牛痘的全球普种制度使人类社会终于能在1980年宣布消灭天花,此后,按照WHO的建议,各国已陆续停止实施牛痘普种。
    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及生物恐怖活动的现实威胁,对天花的再度出现与流行仍应保持警惕。应注意加强疫情监测,倘若发现天花患者或疑似患者,防疫主管部门仍有可能根据疫情形势,临时决定在一定范围内对高危人群实施牛痘接种。此外,由于近年来猴痘的发生时有零星报道,而种痘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对猴痘的免疫力。因此,对种痘的相关问题必须有所了解。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发病情况:根据上海市20世纪70年代某区的统计,共调查220240例牛痘接种者,有皮肤反应57例,占0.258‰,另一区调查496998例,有反应135例,占0.272‰。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调查21679例,共见17例皮肤反应,占0.784‰。根据在上海所见的255例患者分析,发病年龄为出生后16~68岁,小于10岁最多,与性别关系不大。

病因

病因:一般可归纳成下列四种:牛痘病毒引起的皮疹;痘苗中蛋白质引起过敏性发疹;种痘合并细菌感染;种痘引发或加剧其他皮肤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继发性种痘疹因操作不慎或误将痘苗玷污正常皮肤或黏膜引起的痘疮。由于搔抓等原因将痘苗接种在原有皮肤病上引起的发疹,如发生在婴儿期的遗传过敏性湿疹上的牛痘湿疹。在种痘后数天发病。表现为接种处皮肤坏死。
    泛发性牛痘疹,在种痘后数天到2周内发病。全身散在发疹,从丘疹演变到水疱和脓疱,成批发出,从数颗到数十颗。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发热,大约3周痊愈。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种痘后患者形成特异性抗体的时间比较迟缓(正常人约1周),接种的病毒经血液播散而发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牛痘病毒引起皮疹
    (1)继发性种痘疹:因操作不慎或误将痘苗玷污正常皮肤或黏膜引起的痘疮。如痘苗溅入角膜,发病后可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亦可见于唇、舌和其他部位皮肤。有时继发于初种部位的周围,排列成卫星状,从单颗到数十颗,多数在2周内消退,少有超过1个月的。
    (2)由于搔抓等原因将痘苗接种在原有皮肤病上引起的发疹,如发生在婴儿期的遗传过敏性湿疹上的牛痘湿疹。也有发生在其他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外阴瘙痒症、马桶皮炎等皮损上的。这些病人对牛痘病毒的免疫力甚低或没有免疫力。通常是发生在以往未种过牛痘的婴幼儿,或虽种过痘,但相隔已久,免疫力已全部或部分消失的成人;也有因搔抓或密切接触,接种到自身或他人正常皮肤上引起发疹。
    (3)坏疽性牛痘疹:在种痘后数天发病。表现为接种处皮肤坏死,坏疽性损害不断向周围呈渐进性扩大,形成有脐凹的厚壁水疱和脓疱融合组成的灰白色坏死组织或溃疡。有时在其他远隔部位出现迁徙性痘疮,伴有高热,常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这类牛痘疹的产生是由于患者血中丙种球蛋白测定含量虽属正常,但由于质的缺陷,不能形成足够抗牛痘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故抵抗感染能力甚差。临床上痘疮呈渐进性扩大,组织坏死,或病毒进入血流造成迁徙性病灶。另有人认为,坏疽性牛痘疹的形成,除体液抗体形成问题外,还有细胞免疫问题,只有两者全受障碍,才能造成该类严重并发症。
    (4)泛发性牛痘疹:在种痘后数天到2周内发病。全身散在发疹,从丘疹演变到水疱和脓疱,成批发出,从数颗到数十颗。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发热,大约3周痊愈。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种痘后患者形成特异性抗体的时间比较迟缓(正常人约1周),接种的病毒经血液播散而发病。以后随着机体逐渐产生特异性抗体,即可逐渐痊愈。
    2.痘苗中蛋白质引起过敏发疹:本组疹型多见于复种病例。最常见的为多形红斑型。表现为绿豆到黄豆大斑疹、丘疹、水疱甚至大疱,带水肿性,中央微凹陷,呈淡红至暗红。分布以面和四肢远端为主。伴有发热,在2~3周痊愈。蔷薇疹表现往往在接种后8~9天发生。从种痘部位周围开始,迅即波及全身。基本损害为斑疹,略带水肿性,呈蔷薇红色,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伴有发热,3~5天消退。其他尚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紫癜等疹型。
    3.种痘合并细菌感染:如脓疱疮、疖、蜂窝织炎、淋巴管炎,偶见寻常狼疮,细菌从接种处皮肤伤口进入体内引起。
    4.种痘引发或加剧其他皮肤病:曾有报道在接种后数周发生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疱疹样皮炎湿疹银屑病等。原有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的患者可在接种后加剧。

并发症

并发症:牛痘接种偶可起脑炎、脊髓炎、周围神经炎、关节炎、脾大、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坏疽性牛痘疹,常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诊断:依据种痘史和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分别处理。
    1.对病毒引起的皮疹
    (1)牛痘样湿疹、泛发性牛痘疹、坏疽性牛痘疹患者可用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物及转移因子、人血丙种球蛋白或冻干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肌内注射,或输入新近种痘者(4~8周内)血清和其他支持疗法。有发热和皮损广泛者,并用金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2)发生在角膜上的痘疮,需积极处理。局部以0.1%碘苷溶液(疱疹净)和0.5%金霉素滴眼液,每隔1h做轮换滴眼,并肌内注射冻干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或人血丙种球蛋白。
    2.对过敏性皮疹
    (1)抗组胺类药物。
    (2)维生素C 1g,静脉注射,每天1次。
    (3)重症患者可用皮质激素。
    3.对继发感染应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4.对皮肤病的引发和加剧治疗原有皮肤病。

预后

预后:坏疽性牛痘疹,常因并发败血症而死亡。

预防

预防:种痘时需无菌操作,接种处保持清洁,避免搔抓,痘苗勿溅入眼、口或污染他处皮肤。注意痘苗批号,对反应较多的批号要停用检查。当发生下面情况时避免种痘:
    1.有湿疹或过敏性体质者,或患其他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脓皮病、水痘、发疹性疾病、单纯疱疹者等。
    2.免疫缺陷如生理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任何疾病引起暂时或永久免疫损伤、用激素及免疫抑制疗法者。
    3.神经性疾病如惊厥、脑卒中、种痘后脑炎家族史,以及任何慢性、静止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5.孕妇初种,特别是怀孕3个月内,可致胎儿发生致命性泛发性牛痘疹,故在孕期禁忌初种。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